「長大之後好像變得不那麼容易快樂了...」25歲的我,與朋友交談之間,這樣的問句變多了,如同已故的希斯萊傑說過:「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會問你的工作,是否結婚或買房,好像人生是某種購物清單一樣,但從來沒有人問你是否快樂」。
在這個如何「快樂」的Google搜尋率等同於如何「成功」的世代,為什麼小時候永不缺乏的快樂,卻成為長大之後無法企及的事情?我想這就如同「時間」之於出社會後的意義:在《半熟觀點│25歲之後,時間為何開始變得奢侈》有提到,出社會後的我們,對於時間錙銖必較,因為太過於在意自己是不是時間花得有值,而失去了小時候浪擲時間的自在。
快樂亦然。我花了一些時間去比較為何長大「感覺到」難以快樂,最大的原因或許是來自於「無法隨心所欲」的不適感,無法如同學生時期心情很差就翹課、無法看著天氣好就拉朋友們衝去台南,無法只顧著社交、娛樂而不用打工工作,是因為長大之後多了名為「責任」的行囊。
『若你歲月靜好,必定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過去扛在他人身上的責任,在出社會的那一天開始,一點一滴的落回了我們的肩膀上。
若假設如上,那其實代表我們過去並不是真心可以隨心所欲,只是有人替我們扛了隨心所欲的「機會成本」,而過去我們也還不用背上出社會後的責任標籤,所以那時候的生活簡單、輕鬆,真正能夠徜徉在無憂的日子裡。但是長大之後要再快樂起來就任性的隨心所欲就好了嗎?我不是沒有這樣幼稚的想過,但恐怕即使真的隨心所欲,在出社會後的日子裡,任性的隨心所欲只會讓自己陷入與同年朋友們相比之下無法負責任的自貶循環。
我曾經是個抗拒大人的孩子,但時間證明,我們無法抵抗的事情就是時間與光陰,那倘若不能成功抗拒長大,我們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像孩子的大人,重新定義「快樂」?
以下分享一些如何重新定義快樂的方式,或許可以讓正在懷疑自己懷疑生活的你,找到一些答案。
專注當下,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喜歡的樣子
前陣子去逛了誠品,不知道為何走向了童話故事區,一本兒童繪本的書名吸引了我:『我喜歡這樣的一天』,內容大概在說著每一天的開始都令人期待,每一個明天都是新的一天,告訴小孩如何每天做出最棒的選擇。
霎時間,我才發現,或許兒童繪本是大人再難以了解的哲學書。
每個神奇的明天,在出社會後的日子裡,逐漸被工作、經濟以及大大小小的事情壓成了日復一日的循環帶,「期待明天」是不是也成為了長大後的你遙不可及又只能嗤之以鼻的青澀妄想?
要重新定義大人的快樂,首先要找回今天的自己。最近我每天早上起床習慣給自己10-20分鐘的冥想時間,靜下心來,預備自己來迎接今天(過去我每天都是睡到最後一刻趕去公司)。可以問自己:今天的你打算怎麼度過?今天的你打算怎麼更靠近自己喜歡的樣子?重新找回對於追求生活的熱情,才能真正把看似一樣的日子過得燦爛。
放大縮小,為自己規避那些不開心的時候
如何重新定義快樂,並且找到屬於出社會後的快樂呢?選擇你的習慣與生活便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當然無法避免生活中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戰與不開心、懊惱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先就能力範圍所及的生活習慣來「放大快樂、縮小不快樂」。簡而言之就是去找到生活裡可預測範圍內會讓你不開心的事情,並且將其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
例如我發現我很討厭早上起床很rush要出門的感覺,而且再深入觀察自己之後發現,不從容的早晨會讓我一整天心情都有所影響。於是我開始練習比平常更早起一小時,這一小時內我可以為自己先泡一杯熱咖啡、冥想、甚至把昨天沒看完的劇看完,這上班出門前的一小時不會有任何客戶來打擾我,也大大減少我身為廣告業務被客戶叫醒的惡夢。
那放大快樂的部份呢?
就是把會讓自己的快樂的事情記錄下來,封存那樣的快樂,並且藉由封存與整理找回面對生活的力量。例如我很喜歡跟我一個朋友討論行銷圈的大小事以及面對客戶不同課題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就在每一次的會面後記錄下來當天的感動及觀點,日後灰心喪志的時候拿出來反芻,幫助我放大記憶中的快樂moment,更可以幫助未來某一天的自己。
選擇你想背負的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感受到「被迫」處理事情或背負責任。如同工作就是一種責任,對成為大人的我們來說,無法逃避責任,但我們可以選擇責任。
選擇你願意並且樂於去做的事情,這樣即使需要為其扛責任,那樣的負擔也相較甘願,成就感也才可以維持得長久。我時常看到身邊有些人因為公司名氣或是為了追尋他人的眼光,而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最後只淪為每日每夜抱怨的循環,也讓自己逐漸邁入主觀受害者視角的困境。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是從小學習的道理,但真正的我們是否真的對手中的選擇甘之如飴呢?當責任是發生在自己認同的事情時,他的重量才有意義。
以上是我在抗拒被社會磨平的過程中,找到屬於大人時期,真正能快樂的方法,如果你有一些很棒的方法也歡迎跟我分享,因為若是長大是人生中的必要之惡,那重新定義快樂就是能不被社會豢養的終極法門!
👉更多半熟生活思考